History of Naniwanomiya

浪速宫,日本古代的要塞。
天皇的居所、
促进了国际交流、
这也是大阪历史延续至今的起点。

  • 发掘出土的古都——
    难波宫

    第一座正式宫殿——前期难波宫(飞鸟时代)[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从大阪市中心向南北延伸的上町台地,在古坟时代(公元5世纪)其最北端曾坐落着大规模仓库群(法圆坂遗迹),该区域凭借国际港口——难波津,发展成为贸易、交流的一大枢纽。此后,自飞鸟时代(公元7世纪)至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这里修建了前期难波宫和后期难波宫两个时期的宫殿。宫殿中央北侧为天皇居住的“内里”,南侧坐落着大极殿院及朝堂院等,是举行重要国家仪式、处理政务的中枢区域。西东两侧为役所(官衙)区域。前期难波宫的所有建筑均采用“掘立柱”式结构,屋顶铺设有木板。该宫殿被认为是大化维新(公元645年)期间迁都难波后修建的难波长柄丰碕宫,是日本第一座正式宫殿。后期难波宫是奈良时代神龟三年(公元726年)圣武天皇下令修建的宫殿。大极殿院和朝堂院的中心建筑修建在基坛与础石之上,屋顶铺设有重圈文轩瓦等瓦片。天平16年(公元744年)一度被定为国都。

    后浪速宫的皇宫及其中央主殿

    故宫发掘

    保存下来的难波宫遗迹

    针对难波宫遗迹的发掘调查始于1954年,由大阪市立大学(当时)退休教师 山根德太郎博士(1889-1973)主导,取得诸多学术性成果。当时正值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大阪已发展成大城市,要保存位于大城市中心的遗迹极其困难。山根博士坚持不懈地致力于遗迹的保护,在市民的支持下,现存的大片区域被指定为国家史迹,得以保存。在日本,位于大城市中心的考古遗迹得以如此大规模保存的案例非常罕见。难波宫遗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在遗迹保护方面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发掘调查现场的山根德太郎博士

  • 内里
    天皇生活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1954年以后的发掘调查显示,自飞鸟时代(公元7世纪)至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以中央区法圆坂为中心的区域修建了前期难波宫和后期难波宫两个时期的宫殿。这两座宫殿都在阪神高速公路(中央大道)以北发现有内里的遗迹。内里位于宫殿中心偏北的区域,是天皇生活起居的场所,也是处理政务的场所。其南侧坐落着大极殿院和朝堂院,这里是举行重要国家仪式和活动等的公共场所。内里位于被回廊和屏障分隔的肃穆空间内,中心建筑坐落其间。其北侧区域设有天皇生活起居的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 后期难波宫内里正殿

    从西面看到的后期难波宫主殿[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后期难波宫,内里的中心建筑为内里正殿。发掘调查显示,该建筑规模正面为26.9米,进深为11.9米。大极殿院和朝堂院采用石基瓦顶的中式建筑风格,与之相对的是,天皇居住的内里建筑则为“掘立柱”式结构,屋顶铺设木板或扁柏,为日本自古以来的传统建筑风格。位于中心的内里正殿采用高床式结构,四面设飞檐,并有外缘与高栏环绕,屋顶为歇山顶构造,风格高雅肃穆。

    后浪速宫的皇宫及其中央主殿

    故宫发掘

    皇居正面图(来源:《大林季刊》第31期)

  • 后期难波宫的中枢区域
    坐落于内里南侧的大极殿院和朝堂院

    从内里正殿向南望去,可以看到大极殿院和朝堂院[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内里位于宫殿中心区域,是天皇生活起居的场所,也是处理政务的场所。其中心是内里正殿。正殿采用日本传统建筑风格——“掘立柱”的高床式构造,屋顶为歇山顶构造,四面环绕外缘与高栏,风格高雅肃穆。内里南侧坐落着大极殿院和朝堂院。重要国家仪式和官方活动在这里举行,而大极殿则是举行这些仪式及活动时天皇莅临的最重要的建筑。朝堂院中央是贵族和官僚们聚集的广场,两侧是供他们落座的建筑(朝堂)。

    朝堂院仪式重现图

    弃用高架式结构的高速公路

    1970年前后,政府计划在难波宫的中心区域修建中央大道和阪神高速公路,作为贯穿大阪东西的主要干道。发掘调查工作中发现,高速公路拟建工地上有较多的重要遗迹,包括内里前殿,这是前期难波宫的中心建筑,相当于后来的大极殿。因此,高速公路的建设调整了建设方案,放弃会破坏地下的高架式结构,而采用地上结构。这样不仅能够保存遗迹,更能保持难波宫中枢区域大殿、大极殿、朝堂院的视觉统一性,让整体景观得以保存。

    阪神高速公路建设前的发掘调查(1977年)

  • 分隔内里的回廊

    前期难波宫与后期难波宫的内里结构相同,都位于被回廊和屏障分隔的肃穆空间内,中心建筑坐落其间。其北侧区域设有天皇生活起居的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在将该遗迹开发为历史公园时,为了便于直观感受内里规模,在分隔内里的回廊及屏障等位置上铺设了小路,用以表示回廊及屏障。红色代表前期,灰黑色代表后期。回廊为三排柱子的复廊结构,柱间隔前期桁行(长边)方向约2.9m,梁行(短边)方向约2.0m。后期桁行方向约3.0m,梁行(短边)方向约2.4m。柱子的位置以颜色略有不同的○表示。内里西回廊在眼前呈南北方向延伸,东侧约180米处是内里东回廊所在位置,两者之间是内里。

    前期内里西回廊及外郭屏障

    前期内里西回廊及外郭屏障[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 正在进行发掘调查的
    内里中心北侧

    内里位于被回廊和屏障分隔的肃穆空间内,中心建筑坐落其间。发掘调查显示,其北侧区域设有供天皇生活起居的建筑及其附属设施。据推测,南侧主要用于政务,而北侧则是私人空间。内里后殿北回廊由这里向东延伸,两端为屏障,将南北侧两个区域隔开。屏障为单排柱子的隔断设施,回廊为三排柱子的复廊结构。复廊的中央柱列被墙壁隔开,而两侧的柱列则呈开放式,方便人员通行。

    前期复廊及屏障的剖面结构

    发掘调查现场(2023年3月/摄影:株式会社岛田组)

  • 保存于地下的屋顶瓦片
    后期难波宫 内里外郭回廊

    自西侧看屋顶瓦片的出土情况(1961年)

    在环绕后期难波宫内里的回廊更外侧,发现了分隔内里外郭的回廊遗迹。柱子排成两排,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单廊,而被认为采用了瓦顶板心泥墙的特殊构造。在这一回廊的东侧,屋顶瓦片出土时的位置由偏差,呈上下颠倒状态,堆叠在一起。据推测,瓦片并非是滑落的,而是因整栋建筑倒塌导致屋顶呈现倾翻的形态。1961年进行发掘调查时,对该瓦堆遗迹南北长约10米的区域进行了保存处理,使其以出土时的状态保存在地下。2015年再次进行发掘调查,确认其保存情况良好。

    使用重圈文轩瓦复原的屋顶

    自内里内侧看后期内里西回廊与内里外郭回廊[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出土瓦片保存处理(1961年)

  • 包围内里的回廊和门

    前期难波宫与后期难波宫的内里结构相同,都是周围被回廊和屏障分隔的肃穆空间。为便于区分,前期难波宫铺设红色小路,后期难波宫铺设灰黑色小路。回廊中的○颜色略有不同,这些○表示柱子的位置。前期难波宫的回廊在此转向东侧,且更加宽阔。其间有一扇可以进出内里的门。从这扇门东侧,回廊又转向南侧,其间有一扇通往宫殿中心建筑——内里前殿的门。内里西回廊在眼前呈南北方向延伸,东侧约180米处是内里东回廊所在位置,两者之间就是内里,这一点前期及后期均相同。

    蜿蜒的前期内里西回廊中通往内里的门,及通往内里前殿的门[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后期内里西回廊及内里外郭回廊

  • 呈现在眼前的内里空间

    初期和晚期浪速宫遗址的布局

    在开发历史遗迹时,为了便于直观感受内里规模,我们在划分区域的回廊及屏障等位置上铺设了小路,用以表示回廊及屏障。前期难波宫为红色,后期难波宫为灰黑色,柱子的位置以颜色略有不同的○表示。前侧存在分隔前期内里中心区域的屏障和走廊,而向北进一步延伸的屏障则显示存在另外一个空间,发掘调查也验证了这一点。南侧向东西方向延伸的前期回廊中,有一部分较为宽阔,这里是进出内里的门。在脚下呈南北方向延伸的是后期的内里东回廊,环绕着内里正殿西侧约180m处由西回廊。这片区域就是后期的内里。

    前期难波宫 内里外观

    后期难波宫 内里外观 [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内里发掘调查(2023年3月/摄影:株式会社岛田组)

  • 发掘出土的古都——
    难波宫

    1954年以来的发掘调查显示,在以中央区法圆坂为中心的区域,自飞鸟时代(公元7世纪)至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曾坐落有前期难波宫和后期难波宫两个时期的宫殿。现在普遍认为,前期难波宫是大化维新(公元645年)期间迁都难波后修建的难波长柄丰碕宫。这是日本第一座正式宫殿,早于藤原宫和平城宫。后期难波宫是神龟三年(公元726年)圣武天皇下令修建的宫殿。这两座宫殿都在阪神高速公路(中央大道)以北发现有内里的遗迹。内里位于宫殿中心偏北,是天皇生活起居的场所,也是处理政务的场所。内里位于被回廊和屏障分隔的肃穆空间内,中心建筑坐落其间。

    前期难波宫(飞鸟时代)内里外观[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后期难波宫(奈良时代)宫殿中心区域外观

  • 使前期难波宫的
    中枢部显得庄严肃穆的
    皇居南门与东西八角殿

    在飞鸟时代(公元7世纪)的前期难波宫,天皇进行日常生活及处理政务的皇居与举行仪式、开展政务的朝堂院形成连续的空间,皇居的中心建筑皇居前殿也是朝堂院的正殿。前期难波宫的建筑物采用日本宫殿建筑的传统风格,为掘立柱式结构,屋顶为木板屋面。为了让皇居的正面显得更加气派,皇居南门的东西设有八角形的楼阁建筑,这种建筑设计在日本是前所未有的,从中可见中国宫殿建造手法的影响。前期难波宫被认为是难波长柄丰碕宫,《日本书纪》中关于这座宫殿的记载为“富丽堂皇,无以言表”。

    从西南方向眺望前期难波宫的中枢部[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 发掘出的
    前期难波宫的皇居南门

    皇居南门的发掘调查(红色为皇居南门,蓝色为后期大极殿后殿,1969年)

    前期难波宫中最为重要的区域便是皇居,皇居的正门为皇居南门。正面(长度)为7柱间(约32.7米)、纵深(宽度)为2柱间(约12.3米),作为古代宫殿修建的殿门,与藤原宫的大极殿院南门同为最大规模。与东西所设的八角形楼阁建筑一起装饰着皇居的正面,设计初衷是彰显出皇居的气派。皇居南门的南侧是规模宏大的朝堂院的空间。在后期难波宫的时代,与该皇居南门重叠的地方曾建有大极殿后殿。发掘调查中,在掘立柱式皇居南门柱洞的同一遗留建筑面上检测到大极殿后殿基座所使用的凝灰岩被拆除的痕迹。

    皇居南门发掘调查地远景(1969年)

    从南面看到的皇居南门[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皇居南门的柱洞(1969年)

  • 后期难波宫
    大极殿院与朝堂院

    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后期难波宫的核心区域包括皇居及大极殿院和朝堂院。大极殿院位于皇居的南侧、朝堂院的北侧,大极殿的周围围有回廊,曾经是天皇的专属空间。其规模东西约107米、南北约81米。北面回廊的中间是大极殿后殿,通过轩廊与大极殿相连。大极殿为朝堂院的正殿,在举办国家级活动或仪式、召见外国使节等时,天皇会驾临大极殿,贵族和官僚在朝堂院的中央广场列队。奈良时代的宫殿采用了中国式的建筑风格,为了让中心部的建筑看上去更为气派而在高基座上用基石建造,屋顶铺瓦。

    从西南方向眺望后期难波宫的大极殿院[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 大极殿院的建筑布局

    大极殿后殿的发掘调查(蓝色为大极殿后殿,红色为前期皇居南门,1969年)

    大极殿的后方为大极殿后殿。天皇驾临大极殿时用作休息室。两者通过轩廊连接,从上空看来呈片假名的“エ”字形。大极殿周围用回廊围起,结构上为北面回廊依附于大极殿后殿的东西。将大极殿院与朝堂院隔开的南面回廊的中间曾有南门(阁门)。大极殿院的内部铺有小石子,空间非常高雅。
    大极殿后殿的修建位置与前期难波宫的皇居南门重叠,发掘调查中在与掘立柱式前期皇居南门柱洞的同一遗留建筑面上检测到后殿基座所使用的凝灰岩被拆除的痕迹。

    大极殿后殿周围的小石子铺装与散乱的瓦当(1969年)

    从东北方向看大极殿后殿与大极殿[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从南面看大极殿阁门与大极殿[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 出土的古代都城——
    难波宫

    1954年开始的发掘调查表明,以中央区法圆坂为中心的一带从飞鸟时代(公元7世纪)到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曾经有过前期难波宫和后期难波宫两个时期的宫殿。一般认为前期难波宫是在“大化改新”(645年)迁都难波后建造的难波长柄丰碕宫。后期难波宫为神龟3年(726年)奉圣武天皇之命建造而成的宫殿。
    皇居及大极殿院和朝堂院位于古代宫殿的中心,是最为重要的核心区域。前期难波宫中,天皇进行日常生活及处理政务的皇居与举行仪式、开展政务的朝堂院形成连续的空间,皇居的中心建筑皇居前殿也是朝堂院的正殿。而后期难波宫的朝堂院位于大极殿院的南侧。因举办国家级活动或仪式、召见外国使节等天皇驾临大极殿时,贵族和官僚会在朝堂院的中央广场列队。

  • 眼前开阔的朝堂院空间

    大极殿院和朝堂院区域的概念图

    前期难波宫、后期难波宫的朝堂院几乎都建在同一个地方,中央是供贵族及官僚列队的广场。广场两侧有序地排列着名为朝堂的多个建筑。前期难波宫的建筑物采用日本传统的宫殿建筑风格,为掘立柱式结构,屋顶铺有木板。而后期的建筑则采用了中国式的建筑风格,为了让建筑看上去更为气派而建于高高的基座之上,屋顶铺瓦。周围围有回廊及瓦顶板心泥墙。
    为了方便了解朝堂院的规模和广阔,地表上标出了建筑物、回廊和瓦顶板心泥墙的位置。为了便于区分两者,前期在较低的位置用红色铺装标示。后期加高以表示基座。

    从南面看前期难波宫朝堂院[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从南面看后期难波宫朝堂院[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朝堂院举行仪式情景的再现图 [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前期难波宫的朝堂院西面回廊与朝堂的发掘调查(1991年)

  • 后期难波宫的西方官衙
    五间门区域

    后期难波宫的朝堂院西侧曾有一个南北约200米的大规模区域。值得一提的是,在位于该区域三等分的位置配置有两座五间门。五间门指的是正面立有6根柱子,柱子之间为5柱间的门。门的建筑风格为最高规格的结构。
    这座门位于距离宫殿中心以西158米的位置,为至朝堂院西端长度的两倍,可以看出是其规划性。尚未发现该区域的西端,但可知东西宽度超过120米。在该区域内部迄今为止未发现建筑物,也尚不明了其用途,但这里配置有两座高规格的五间门,由此可以确定这里是非常重要的区域。

    南五间门的发掘调查(1985~1986年)

    五间门区域的瓦当出土情况(1976年~1977年)

    莲花纹筒瓦・平整唐草纹瓦当

    从后期难波宫五间门所在区域的北端、南北方向的掘立柱围墙西弯附近的柱洞中出土了莲花纹筒瓦和平整唐草纹瓦当的组合。现已知是在吹田市的七尾瓦窑烧制而成并运到这里。在后期难波宫中建造时期相对较早、此后改建为凝灰岩沟渠等的五间门区域,使用了莲花纹和唐草纹的筒瓦而非重环纹瓦当这一点值得关注。

    莲花纹筒瓦与唐草纹筒瓦

  • 隔开朝堂院的
    回廊与瓦顶板心泥墙

    在古代宫殿中,朝堂院是举办国家级活动或仪式、召见外国使节等的场所,贵族和官僚在此处理政务。前期难波宫与后期难波宫的朝堂院中间均为广场,其两侧规划建有供贵族和官僚入座的、名为朝堂的多个建筑。前期的朝堂院周围围有三排柱子并列而成、名为复廊的高规格结构的回廊,后期的朝堂院南面及北面通过复廊进行分隔,东面及西面通过瓦顶板心泥墙进行分隔。
    为了方便了解朝堂院的规模和广阔,地表上标出了朝堂的建筑物、回廊和瓦顶板心泥墙的位置。为了便于区分两者,前期在较低的位置用红色铺装标示。后期加高以表示基座。

    前期难波宫的朝堂院西面回廊与朝堂的发掘调查(1965年)

    前期难波宫朝堂院的西面回廊与朝堂[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后期难波宫朝堂院的西面回廊与朝堂[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 前期难波宫 西八角殿

    从西南方向看前期难波宫西八角殿院[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为了装饰前期难波宫中的核心区域皇居的正面,让其显得更加气派,在正门即皇居南门的东西两侧设有八角形的楼阁建筑。该建筑物内部的柱子采用了在柱洞的一边斜挖的特殊方法,因此该柱子十分高大,推测曾是两层的楼阁建筑。平面规模方面,八角形的对边直径约为17.5米,是日本最大的八角形建筑。周围以排有三排柱子的复廊这一高规格结构的回廊围起。
    发掘调查证实,在穿过皇居南门、东侧的对称位置也曾建有相同规模、相同风格的东八角殿。

    西八角殿的发掘调查(1983年)

    东八角殿的发掘调查(1988年)

    再现八角殿柱子的立柱方式 [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 后期难波宫
    大极殿

    大极殿的发掘调查(1970~1971)

    大极殿是后期难波宫中最为重要的建筑。在举办国家重要仪式或活动、召见外国使节等时,天皇会驾临大极殿,贵族和官僚在朝堂院的中央广场列队。大极殿的中央设有供天皇入座的高御座。
    通过发掘调查已经知晓基座的平面尺寸,并出土了当时的凝灰岩切石,据此对基座的大小和形状进行了推测并在现场进行了复原。可以推测大极殿的规模为正面(长度)9柱间约35.2米、纵深(宽度)4柱间约14.6米)。根据发掘调查中证实的楼梯伸出尺寸,推测基座的高度在2米以上。屋顶铺瓦,使用的是名为重环纹的瓦当。

    大极殿的复原示意图 [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大极殿内部的复原 [大阪历史博物馆 藏]

    重环纹瓦当

    后期难波宫的大极殿院及朝堂院的屋顶所铺的筒瓦和平整瓦当绝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由同心圆、弧线和轮廓线构成的、名为重环纹的纹样。不同于古代宫殿和寺院中常见的莲花纹、唐草纹瓦当纹样,这种瓦当成了这座宫殿的特征。

    成为后期难波宫特征的重环纹瓦当

About Machine
Translation

This site uses machine translation.
Please note that it may not always be accurate and may differ from the original Japanese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