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掘出的古代都城——
難波宮第一座正式的宮殿,前期難波宮(飛鳥時代)[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大阪市的中心區南北延伸的上町台地最北端,在古墳時代(5世紀)建有大規模的倉庫群(法圓坂遺址),因擁有國際港口難波津,而發展成為貿易與交流的重要據點。其後,從飛鳥時代(7世紀)到奈良時代(8世紀)期間,先後建造了前期難波宮和後期難波宮這兩個時期的宮殿。宮殿的中央北側設有天皇居住的內裏,其南側則設有大極殿院及朝堂院等進行國家重要儀式和政務的中樞區域。西側與東側曾是政府機關(官衙)區域。前期難波宮的所有建築皆為掘立柱式,屋頂則是鋪設木板。前期難波宮被認為是「大化改新」(645年)遷都難波後,所建造的難波長柄豐碕宮,是日本第一座正式的宮殿建築。後期難波宮是在奈良時代神龜3年(726年),依聖武天皇之命建造的宮殿。大極殿院和朝堂院的中心建築建於基壇和礎石上,屋頂則鋪設了重圏文軒瓦等瓦片。曾在天平16年(744年),一度被定為首都。
後浪速宮的皇宮及其中央主殿
故宮發掘
獲得保存的難波宮遺址
難波宮遺址的發掘調查從1954年開始,是由當時已從大阪市立大學退休的山根德太郎博士(1889~1973)主導進行,獲得了多項學術成就。由於當時正值高度經濟成長期,因此,要保存位於大阪這個大都市中心的遺址,是極為困難的事。但在山根博士堅持不懈推動保存運動下,終於獲得市民的支持,也才讓目前如此廣大的範圍得以被指定為國定史跡,獲得保存。在日本,能在大都市中心區域以如此大規模被保存下來的考古遺址,幾乎是絕無僅有的。難波宮遺址不僅具有歷史上的重要性,從遺址保存的角度來看,也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位於發掘調查現場的山根德太郎博士
-
内裏
天皇居住和處理政務的空間開始於1954年的發掘調查顯示,以中央區法圓坂為中心的一帶,從飛鳥時代(7世紀)至奈良時代(8世紀)期間,建設了前期難波宮和後期難波宮這兩個時期的宮殿。這兩座宮殿的內裏遺構,都在阪神高速公路(中央大通)以北被發現。內裏位於宮殿中心區偏北處,是天皇的日常起居和處理政務的場所。在其南方設置了大極殿院和朝堂院,作為舉行國家重要儀式和活動的公共場所。内裏的結構,是在這個由迴廊和圍牆區隔的莊嚴空間中,配置一處作為中心的建築。北側有著天皇日常生活的建築以及附屬設施的區域。
-
後期難波宮的內裏正殿
從西面看到的後期難波宮殿主殿[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在後期難波宮中,內裏的中心建築是內裏正殿。根據發掘調查,其規模為正面26.9公尺,縱深11.9公尺。大極殿院和朝堂院採用了中國風格的建築形式,包括建設在基壇上的礎石結構,以及鋪設瓦片的屋頂。相對於此,天皇居住的內裏建築則採用掘立柱式,屋頂則舖設了木板或檜木皮,屬於日本古代傳統的建築風格。中心建築內裏正殿是高床式構造,四周設有飛簷,環繞著外圍平台和欄杆,屋頂則採用入母屋式的格局,可以推測是一座極具格調的建築。
後浪速宮的皇宮及其中央主殿
故宮發掘
皇居正面圖(資料來源:《大林季刊》第31期)
-
後期難波宮的中樞部分
延伸至內裏南側的大極殿院、朝堂院從內裏正殿向南望去,能見到延伸的大極殿院及朝堂院[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位於宮殿中央區域的內裏,既是天皇日常生活的場所,也是處理政務的地方。其中心為內裏正殿。採用了日本傳統的建築形式,為掘立柱式的高床結構,屋頂則採用入母屋樣式,四周環繞著外圍平台和欄杆,是一座極具格調的建築。內裏的南側延伸著大極殿院和朝堂院。重要的國家儀式和官方活動都在這裡舉行,大極殿則是天皇在這些場合駕臨時所使用的最重要建築。朝堂院的中央有著貴族和官僚們聚集的廣場,兩側分別設有供他們就座的建築(朝堂)。
朝堂院舉行儀式模擬重現
將高架結構取消的高速公路
1970年前後,曾計劃在難波宮的中心區域建設中央大通和阪神高速公路,作為大阪東西的主幹道。但在發掘調查中,從建設預定地發現了前期難波宮的中心建築——內裏前殿(相當於後來的大極殿)以及許多重要的遺構。由於這些發現,讓高速公路的設計隨之變更,並取消了會破壞地下遺構的高架結構,改為在地面通行的結構。這樣的變更不僅使遺構得以保存,還維持了難波宮核心區域——內裏、大極殿、朝堂院的視覺整體感,實現了整體景觀的保存。
阪神高速公路建設前的發掘調查(1977年)
-
區隔內裏的迴廊
前期難波宮、後期難波宮的內裏結構相同,都是在周圍由迴廊和圍牆區隔出來的莊嚴空間中,配置一處作為中心的建築。北側有著天皇日常生活的建築以及附屬設施的區域。在進行歷史公園整備時,為了讓人更容易了解內裏的分布,特別將區隔內裏周圍的迴廊、圍牆等位置,以園道鋪設標示出來。紅色代表前期,黑灰色代表後期。迴廊是由三排柱子構成的複廊結構,柱子的間距在前期時,桁長(長邊)方向約2.9公尺,梁長(短邊)方向約2.0公尺。後期的桁長方向則約3.0m,梁長方向約2.4m。稍微不同顏色的〇記號,是標示柱子的位置。眼前南北延伸的是內裏西迴廊,約180公尺東側有內裏東迴廊,這之間的區域便是內裏所在地。
前期內裏西迴廊與外郭的圍牆
前期內裏西迴廊與外郭的圍牆[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
發掘調查進行中的
內裏中心區北側在內裏這個由迴廊和圍牆區隔的莊嚴空間中,配置了一處作為中心的建築。發掘調查發現,北側存在著天皇日常生活的建築以及附屬設施的區域。據推測,南側主要用於政務,北側則屬於私人空間。從這裡向東延伸的內裏後殿北迴廊,兩端皆為圍牆,以此將兩個區域分開來。圍牆是由一排柱子組成的區隔構造,而迴廊則是由三排柱子排成的複廊結構。複廊中央的排柱被牆壁隔開,兩側的排柱列則是開放式,供人通行。
前期複廊及圍牆的剖面結構
發掘調查現場(2023年3月/攝影:島田組株式會社)
-
保存於地下的屋頂瓦片
後期難波宮內裏外郭迴廊從西側看到的屋頂瓦出土情況(1961年)
在後期難波宮內裏周圍的迴廊外側,發現了區隔內裏外郭的迴廊遺跡。雖然柱子排成兩列,但並非常見的單廊,而是帶有圍牆的稍微特殊結構。在這個迴廊的東側,屋頂上覆蓋的瓦片並非正確擺放,而是以上下顛倒的狀態成堆出土。據推測,應該是建築倒塌時屋頂整個翻轉了,所以當時瓦片並非從上方滑落。在1961年的發掘調查當時,這處瓦片堆積遺構南北長約10公尺的部分被經過保存處理後,以出土時的狀態保存在地下。2015年再次進行發掘調查時,確認其保存狀態良好。
使用重圏文軒瓦復原的屋頂
從內裏內側看到的後期內裏西迴廊與內裏外郭迴廊[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出土瓦片的保存處理情況(1961年)
-
環繞內裏的迴廊與門
前期難波宮、後期難波宮的內裏結構相同,都是在周圍由迴廊和圍牆區隔出來的莊嚴空間。為了標示這些區域,前期難波宮的園道鋪設採用紅色,後期難波宮則採用黑灰色。迴廊中稍微不同顏色的〇記號,則是標示柱子的位置。前期難波宮的迴廊,在此處向東轉彎並且變寬。那裡設有可進出內裏的門。在該門的東側,迴廊又轉彎向南,那裡開設了一扇門,可通向宮殿的核心建築——內裏前殿當中。眼前南北延伸的是內裏西迴廊,約180公尺東側有內裏東迴廊,這之間的區域在前期和後期都是內裏所在地。
蜿蜒的前期內裏西迴廊中,設有通往內裏的門以及內裏前殿的門[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後期內裏西迴廊與內裏外郭迴廊
-
在眼前展開的內裏空間
初期和晚期浪速宮遺址的佈局
在進行史跡整備時,為了讓人更容易了解內裏的分布,特別將區隔內裏周圍的迴廊、圍牆等位置,在地面以園道鋪設標示出來。前期難波宮以紅色標示,後期難波宮以黑灰色標示,稍微不同顏色的〇記號,則是標示柱子的位置。前方有著區隔前期內裏中心區域的圍牆和迴廊,而向北延伸的圍牆,則透過發掘調查顯示了另一個區域的存在。在南側東西方向延伸的前期迴廊中,寬度較大的部分是進出內裏的門。腳下南北延伸的是後期內裏東迴廊,以內裏正殿為中心,其西側約180公尺處有西迴廊。這之間的區域即為後期的內裏。
前期難波宮 內裏的樣貌
後期難波宮 內裏的樣貌 [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內裏發掘調查(2023年3月/攝影:島田組株式會社)
-
發掘出的古代都城——
難波宮開始自1954年的發掘調查顯示,以中央區法圓坂為中心的一帶,從飛鳥時代(7世紀)至奈良時代(8世紀)期間,存在著前期難波宮和後期難波宮這兩個時期的宮殿。前期難波宮被認為是「大化改新」(645年)遷都難波後,所建造的難波長柄豐碕宮。它是日本第一座正式的宮殿,早於藤原宮和平城宮。後期難波宮是在神龜3年(726年)依聖武天皇之命建造的宮殿。這兩座宮殿的內裏遺構,都在阪神高速公路(中央大通)以北被發現。內裏位於宮殿中心區偏北處,是天皇的日常起居和處理政務的場所。在這個由迴廊和圍牆區隔的莊嚴空間中,配置了作為中心的建築。
前期難波宮(飛鳥時代) 內裏的樣貌[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後期難波宮(奈良時代) 宮殿中心區域的樣貌
-
使前期難波宮的
中樞部顯得莊嚴肅穆的
皇居南門與東西八角殿在飛鳥時代(公元7世紀)的前期難波宮,天皇進行日常生活及處理政務的皇居與舉行儀式、展開政務的朝堂院形成連續的空間,皇居的中心建築皇居前殿也是朝堂院的正殿。前期難波宮的建築物採用日本宮殿建築的傳統風格,為掘立柱式結構,屋頂為木板屋面。為了讓皇居的正面顯得更加氣派,皇居南門的東西設有八角形的樓閣建築,這種建築設計在日本是前所未有的,從中可見中國宮殿建造手法的影響。前期難波宮被認為是難波長柄豐碕宮,《日本書紀》中關於這座宮殿的記載為「富麗堂皇,無以言表」。
從西南方向眺望前期難波宮的中樞部[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
發掘出的
前期難波宮的皇居南門皇居南門的發掘調查(紅色為皇居南門,藍色為後期大極殿後殿,1969年)
前期難波宮中最為重要的區域便是皇居,皇居的正門為皇居南門。正面(長度)為7柱間(約32.7公尺)、縱深(寬度)為2柱間(約12.3公尺),作為古代宮殿修建的殿門,與藤原宮的大極殿院南門同為最大規模。與東西所設的八角形樓閣建築一起裝飾著皇居的正面,設計初衷是彰顯出皇居的氣派。皇居南門的南側是規模宏大的朝堂院的空間。在後期難波宮的時代,與該皇居南門重疊的地方曾建有大極殿後殿。發掘調查中,在掘立柱式皇居南門柱洞的同一遺留建築面上檢測到大極殿後殿基座所使用的凝灰岩被拆除的痕跡。
皇居南門發掘調查地遠景(1969年)
從南面看到的皇居南門[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皇居南門的柱洞(1969年)
-
後期難波宮
大極殿院與朝堂院奈良時代(公元8世紀)後期難波宮的核心區域包括皇居及大極殿院和朝堂院。大極殿院位於皇居的南側、朝堂院的北側,大極殿的周圍圍有回廊,曾經是天皇的專屬空間。其規模東西約107公尺、南北約81公尺。北回廊的中間是大極殿後殿,透過軒廊與大極殿相連。大極殿為朝堂院的正殿,在舉辦國家級活動或儀式、召見外國使節等時,天皇會駕臨大極殿,貴族和官僚在朝堂院的中央廣場列隊。奈良時代的宮殿採用了中國式的建築風格,為了讓中心部的建築看上去更為氣派而在高基座上用基石建造,屋頂鋪瓦。
從西南方向眺望後期難波宮的大極殿院[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
大極殿院的建築佈局
大極殿後殿的發掘調查(藍色為大極殿後殿,紅色為前期皇居南門,1969年)
大極殿的後方為大極殿後殿。天皇駕臨大極殿時用作休息室。兩者透過軒廊連接,從上空看來呈片假名的「エ」字形。大極殿周圍用回廊圍起,結構上為北面回廊依附於大極殿後殿的東西。將大極殿院與朝堂院隔開的南面回廊的中間曾有南門(閣門)。大極殿院的內部鋪有小石子,空間非常高雅。
大極殿後殿的修建位置與前期難波宮的皇居南門重疊,發掘調查中在與掘立柱式前期皇居南門柱洞的同一遺留建築面上檢測到後殿基座所使用的凝灰岩被拆除的痕跡。大極殿後殿周圍的小石子鋪裝與散亂的瓦片(1969年)
從東北方向看大極殿後殿與大極殿[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從南面看大極殿閣門與大極殿[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
出土的古代都城——
難波宮1954年開始的發掘調查表明,以中央區法圓坂為中心的一帶從飛鳥時代(公元7世紀)到奈良時代(公元8世紀)曾經有過前期難波宮和後期難波宮兩個時期的宮殿。一般認為前期難波宮是在「大化改新」(645年)遷都難波後建造的難波長柄豐碕宮。後期難波宮為神龜3年(726年)奉聖武天皇之命建造而成的宮殿。
皇居及大極殿院和朝堂院位於古代宮殿的中心,是最為重要的核心區域。前期難波宮中,天皇進行日常生活及處理政務的皇居與舉行儀式、展開政務的朝堂院形成連續的空間,皇居的中心建築皇居前殿也是朝堂院的正殿。而後期難波宮的朝堂院位於大極殿院的南側。因舉辦國家級活動或儀式、召見外國使節等天皇駕臨大極殿時,貴族和官僚會在朝堂院的中央廣場列隊。 -
眼前開闊的朝堂院空間
大極殿院和朝堂院區的概念圖
前期難波宮、後期難波宮的朝堂院幾乎都建在同一個地方,中央是供貴族及官僚列隊的廣場。廣場兩側有序地排列著名為朝堂的多個建築。前期難波宮的建築物採用日本傳統的宮殿建築風格,為掘立柱式結構,屋頂鋪有木板。而後期的建築則採用了中國式的建築風格,為了讓建築看上去更為氣派而建於高高的基座之上,屋頂鋪瓦。周圍圍有回廊及瓦頂板心泥牆。
為了方便瞭解朝堂院的規模和廣闊,地表上標出了建築物、回廊和瓦頂板心泥牆的位置。為了便於區分兩者,前期在較低的位置用紅色鋪裝標示。後期加高以表示基座。從南面看前期難波宮朝堂院[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從南面看後期難波宮朝堂院[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朝堂院舉行儀式情景的再現圖 [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前期難波宮的朝堂院西面回廊與朝堂的發掘調查(1991年)
-
後期難波宮的西方官衙
五間門區域後期難波宮的朝堂院西側曾有一個南北約200公尺的大規模區域。值得一提的是,在位於該區域三等分的位置配置有兩座五間門。五間門指的是正面立有6根柱子,柱子之間為5柱間的門。門的建築風格為最高規格的結構。
這座門位於距離宮殿中心以西158公尺的位置,為至朝堂院西端長度的兩倍,可以看出是其規劃性。尚未發現該區域的西端,但可知東西寬度超過120公尺。在該區域內部迄今為止未發現建築物,也尚不明了其用途,但這裡配置有兩座高規格的五間門,由此可以確定這裡是非常重要的區域。南五間門的發掘調查(1985~1986年)
五間門區域的瓦當出土情況(1976年~1977年)
蓮花紋筒瓦・平整唐草紋瓦當
從後期難波宮五間門所在區域的北端、南北方向的掘立柱圍牆西彎附近的柱洞中出土了蓮花紋筒瓦和平整唐草紋瓦當的組合。現已知是在吹田市的七尾瓦窯燒制而成並運到這裡。在後期難波宮中建造時期相對較早、此後改建為凝灰岩溝渠等的五間門區域,使用了蓮花紋和唐草紋的筒瓦而非重環紋瓦當這一點值得關注。
蓮花紋筒瓦與唐草紋筒瓦
-
隔開朝堂院的
回廊與瓦頂板心泥牆在古代宮殿中,朝堂院是舉辦國家級活動或儀式、召見外國使節等的場所,貴族和官僚在此處理政務。前期難波宮與後期難波宮的朝堂院中間均為廣場,其兩側規劃建有供貴族和官僚入座的、名為朝堂的多個建築。前期的朝堂院周圍圍有三排柱子並列而成、名為複廊的高規格結構的回廊,後期的朝堂院南面及北面透過複廊進行分隔,東面及西面透過瓦頂板心泥牆進行分隔。
為了方便瞭解朝堂院的規模和廣闊,地表上標出了朝堂的建築物、回廊和瓦頂板心泥牆的位置。為了便於區分兩者,前期在較低的位置用紅色鋪裝標示。後期加高以表示基座。前期難波宮的朝堂院西面回廊與朝堂的發掘調查(1965年)
前期難波宮朝堂院的西面回廊與朝堂[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後期難波宮朝堂院的西面回廊與朝堂[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
前期難波宮 西八角殿
從西南方向看前期難波宮西八角殿院[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為了裝飾前期難波宮中的核心區域皇居的正面,讓其顯得更加氣派,在正門即皇居南門的東西兩側設有八角形的樓閣建築。該建築物內部的柱子採用了在柱洞的一邊斜挖的特殊方法,因此該柱子十分高大,推測曾是兩層的樓閣建築。平面規模方面,八角形的對邊直徑約為17.5公尺,是日本最大的八角形建築。周圍以排有三排柱子的複廊這一高規格結構的回廊圍起。
發掘調查證實,在穿過皇居南門、東側的對稱位置也曾建有相同規模、相同風格的東八角殿。西八角殿的發掘調查(1983年)
東八角殿的發掘調查(1988年)
再現八角殿柱子的立柱方式 [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
後期難波宮
大極殿大極殿的發掘調查(1970~1971)
大極殿是後期難波宮中最為重要的建築。在舉辦國家重要儀式或活動、召見外國使節等時,天皇會駕臨大極殿,貴族和官僚在朝堂院的中央廣場列隊。大極殿的中央設有供天皇入座的高御座。
透過發掘調查已經知曉基座的平面尺寸,並出土了當時的凝灰岩切石,據此對基座的大小和形狀進行了推測並在現場進行了復原。可以推測大極殿的規模為正面(長度)9柱間約35.2公尺、縱深(寬度)4柱間約14.6公尺)。根據發掘調查中證實的樓梯伸出尺寸,推測基座的高度在2公尺以上。屋頂鋪瓦,使用的是名為重環紋的瓦當。大極殿的復原示意圖 [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大極殿內部的復原 [大阪歷史博物館 館藏]
重環紋瓦當
後期難波宮的大極殿院及朝堂院的屋頂所鋪的筒瓦和平整瓦當絕大部分採用的都是由同心圓、弧線和輪廓線構成的、名為重環紋的紋樣。不同於古代宮殿和寺院中常見的蓮花紋、唐草紋瓦當紋樣,這種瓦當成了這座宮殿的特徵。
成為後期難波宮特徵的重環紋瓦當